公告公示
Announcement
出版畫冊
灣區(qū)大家丨畫家林藍的“逸筆”和“回歸”
2022-07-11
廣東畫院新址就坐落在白云山南麓。
一幕幕巨大的落地窗將室外景色分割成獨立的畫面,自成一景,同時也將陽光攬進室內。光線打在清代花鳥畫家居廉的畫作上,畫家林藍的工作室就在這里。
工作室外,青竹旁逸斜出,邊角之景咫尺可得——以寥寥數筆來襯托意境正是宋畫之風。林藍的從藝之路也深受宋代繪畫影響。
“大畫”和“小畫”
“早前廣州木棉花盛開,我就抓緊記錄了下來。”眼下早已過了嶺南木棉花盛開的季節(jié),不過在林藍案頭,筆下木棉花開尤盛——寫意花鳥畫一直是林藍創(chuàng)作的主旋律之一,四季如春的廣州,為林藍提供了最初的創(chuàng)作源泉。以至于在美院分科時,她成為班上唯一一位選擇花鳥畫方向的學生。

林藍院長
環(huán)顧林藍畫室,以木棉這樣的嶺南風物入畫并不鮮見:既有“二居”(清代畫家居廉、居巢)的寫生花鳥,也有林藍個人創(chuàng)作的條幅。意境悠然飄逸,充滿濃厚的嶺南畫派氣息。
林藍喜愛宋畫,卻沒有囿于古典宋畫的工筆和寫生。時代帶來的新視角,讓林藍從一開始的“小畫”創(chuàng)作開始邁向創(chuàng)作“大畫”。
“新時代讓畫家有機會從高鐵、從飛機上俯察更廣闊大地,所以為什么我們不能有新的視覺新的創(chuàng)造?”鋪開更大的畫紙,林藍找到了更大、更新的創(chuàng)作空間。
“逸筆”和“回歸”
國畫《淋漓》懸掛在廣東畫院展廳左側轉角,而這幅畫也是林藍藝術生涯的轉折點。

林藍院長畫作《淋漓》
與早年繪畫風格不同,《淋漓》不再強調細節(jié)精到,取法“二居”擅長的撞水、撞粉技法,卻沒有停留在一枝一葉的雕琢,而是在更大的畫幅中渲染出一片蒼蒼郁郁的竹林。
“我已經不再追求對細節(jié)的‘掌控力’,而是在尋找更多寫意的可能性,因此在創(chuàng)作的過程中也有了意外的收獲。”在取舍之間,林藍選擇舍棄傳統(tǒng)表達中必須的步驟,看似退了一步,卻因此獲得了更加自由的藝術視角。
逸筆草草中,林藍不斷在傳統(tǒng)技法中尋找新路。甚至探索出全新的“金版水墨”:用金色作底,用墨的層層暈化凸顯事物肌理,再回歸傳統(tǒng)畫法,構建精巧布局,即使是最傳統(tǒng)的折枝花卉,也讓人耳目一新。
“無拘無束地汲取,再無拘無束地去創(chuàng)造,這何嘗不是嶺南畫派的精神。”林藍認為,只要為我所用,為藝術表現(xiàn)所用,即可大膽汲取,只有“法古不泥古”,才能在繼承傳統(tǒng)的同時,書寫當下。
“大我”和“小我”
作為廣東畫院院長,統(tǒng)籌大型集體創(chuàng)作成為林藍工作中繞不開的話題。有了“大樓”,凝聚了一批“大師”,林藍一直近年來一直倡導讓畫家們走出個人畫室,集體創(chuàng)作一批“大作”。讓大家在交流碰撞中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火花。而更現(xiàn)代的題材,也在催促畫家們推陳出新,勾勒時代。
“怎么用傳統(tǒng)的筆墨,去描繪現(xiàn)代的鋼筋水泥?”在創(chuàng)作《南國的風——深圳、珠海、汕頭、廈門經濟特區(qū)》(下簡稱《南國的風》)時,鋪開長達16米的白紙,這是擺在老中青三代畫家面前的第一個難題關。
“22位畫家用了118天完成這幅畫作,面對全新的現(xiàn)代題材,我們一次次‘死磕’,最終是年輕畫家打破常規(guī),融合傳統(tǒng)技法,大膽采用界畫技法,用直尺勾描,才有了這幅畫上鹽田港塔吊林立,港珠澳大橋的氣勢恢宏。”宋畫長卷,元畫水墨,現(xiàn)代3D打印鈐印地標……林藍說,站在《南國的風》前,能夠充分領略嶺南畫派博采眾長的氣質,更能感受中國畫不斷變化發(fā)展的藝術張力。

廣東畫院集體創(chuàng)作《南國的風——深圳、珠海、汕頭、廈門經濟特區(qū)》
“集體創(chuàng)作結束我又會回到我自己的小畫室里,我和每一位畫家一樣,都有一個‘小我’跟‘大我’的狀態(tài)。”在林藍看來不管是作“大畫”還是“小畫”,無論在“大我”或者“小我”中創(chuàng)作,都離不開在時代中創(chuàng)作,在時代中創(chuàng)新。
“感受時代,感受生活,反映出那種熱氣騰騰、最真誠的場景,始終是我們不斷前行最重要的動力。”回到畫室,林藍為桌上的木棉畫作添上濃重的最后一筆。
屋外驟雨初歇,推開窗,又是一個全新的世界。
相關附件
更多資訊
2025-01-10
2024-12-31
2024-12-31
2024-12-23
2024-12-18
2024-12-14
2024-12-05
2024-11-27